最后更新于 .

其实,关于读书是否有用这件事情,本身答案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有用

如果有亲戚朋友跟你吹嘘读书无用论的话,只需回怼一句,“那要不别让你孩子读书了呗”,即可让其闭嘴。

但是,这种回答还是有点以暴制暴的意思,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读了很多书,却没有很多成果的例子。

这让我有时候也不免怀疑,读那么多书,真的有用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问题本身搞清楚,即:

  1. 什么叫做有用?
  2. 多长时间起作用?

我们先来聊聊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做有用?”

大家都是凡夫俗子,就不去刻意拔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了。

我们且将有用狭义的定义如下:

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正向的改变。

再俗一点,就是你的日子过的更好了,钱包更鼓了,人更快乐幸福了。

这么一来,问题就变成了,“读书是否能提升我的生活质量呢?”

恐怕有点难以直接给出答案了。

我个人认为,这里面起码有几个因素值得考虑:

  1. 读什么书
  2. 读多少书
  3. 读书之后做什么

1. 读什么书

读什么书,说白了,就是选择的问题。

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也不止一次在博客中强调,选择大于努力。更可怕的是,如果选择错了,越努力,错的越多。

读言情小说是读书,读专业知识书籍也是读书,读名家作品也是读书。

虽说不能说言情小说就一定学不到你想要的知识来改善你的生活,但是这就跟在金店找黄金和在茅坑找黄金的区别一样,存在知识密度的问题。

一边享受着不用动脑就可以读书的快乐,一边又寄希望于从中收获改变人生的知识,世上怎会有如此的好事呢?

所以其实我一直对于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一点不满。

万卷书过于强调努力的重要,却没有告诉大家书籍选择本身更加重要。

或许是因为古代出书门槛较高,能够出书的人大多是名家大师,不必太担心书籍内容的质量。

然而,如今这个时代,阿猫阿狗都可以胡拼乱凑一本书发在网上,若是不加以选择的阅读,白白浪费时间不说,还吸收了一大堆糟粕。

书籍如此,各种信息媒介皆是如此。

小时候自己跟着爷爷奶奶住,很喜欢看每天的报纸。

名义上说是可以通过如此了解国家大事,但实际上,自己也不过是喜欢看那些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内容罢了。

发展到今天,这种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如今自媒体日渐发达,所有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虽说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其中的内容各种参差不齐,如果不加辨别全盘接受,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我上面说的道理,哪个人不明白呢?

只是我自己也知道,每个人都有惰性。

读书多简单,读一本就有一本的成就感。

但是选书多难,选来选去,什么实质的成果都还没有,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

于是焦虑不安,拼命想要做点什么。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术上的懒惰。

然而战术终究替代不了战略,我们还是要回到源头去解决问题。

如果你想工作技能提升,就去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如果你想要转型管理,就去读管理方面的书,如果你想要投资理财,就去读投资理财的书;如果你想要提升三观,就去读哲学方面的书。

如果,你只是想提升生活质量。

那么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读书,也不是读什么书,而是去拆解你的目标,变成具体可实施的项目。

2. 读多少书

前面提到,我对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所不满。

但是,我也并不否定读万卷书的重要性。

在选择了正确的书籍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苦读。

不是读一本,也不是读几本;不是读一个人,也不是读几个人。

读,大量的读。

不要才读几本书就飘飘然,妄想一步登天。

我们都知道量变引起质变。

在质变之前,量变通常看起来就跟没有变化一样。

只有长期的积累,才有可能到达质变的临界点。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刻苦努力,所以在一点上,我们就不多讨论了。

3. 读书之后做什么

书是好书,读也读了,但是为什么感觉没有任何效果呢?

这应该是很多人的疑问,并且身边很可能就有很多这种案例。

在我看来,读书之后,要确保有用,起码还要做几件事。

  1. 思考
  2. 吸收
  3. 实践

之前读李笑来的《新生》中提到过读书的部分。

他把读书本身类比为计算机处理的几个阶段:

  1. 输入
  2. 处理
  3. 输出

阅读本身只能算是输入,但是如果输入了之后没有任何思考的话,就相当于没有对信息做任何的处理。

不做处理的信息,无法产生任何价值。它不会与你现有的知识产生互动,也没有机会进驻到你现有的知识体系中,成为你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所以这就是涉及到输出的第一部分:吸收,即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很多知识要为自己所用的前提,就是要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说的朴素点,最起码遇到问题时,你得能想起它来。

所以哪怕不把整块内容放到脑子里,也起码把它的索引放到脑子里,等真正需要时,再去对应的位置找完整内容。

到此为止,阅读一本书的一大部分步骤已经完成了。

但是,如果更深入一点,就需要进入输出的第二部分:实践。

但是这个事情对于知识本身的类型要求比较严格。

技能类的知识,确实可以快速实践。比如编程类的,就可以写一个小项目来练练手;管理类的,也可以直接去应用到团队管理实践中。

但是哲学类的,可能就并不容易那么快实践和产生作用了。

李笑来在《新生》这本书里也提到过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方法,是分享。

将自己的知识分享出来,本身也可以创造价值。

这个我觉得也是可行的,比如我自己现在就在做着写文章分享的事情。只是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写文章的习惯,所以可能未必适合所有人。

其实于我自己而言,如果实在受限于知识类型无法实践,也不是什么太大问题。

只要完成了输出的第一部分“吸收”,实践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结语

聊到这里,终于可以回答下第二个问题:“多长时间起作用?”

我认为,对于书籍中的知识,还是不要太过抱有功利心,其对你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而不一定会在短期内产生结果。

有用与否,还是要将时间拉长来看才合理。

回到文章标题的问题:“读书是否有用?”

我想我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选择性的阅读大量优秀书籍,并加以思考、吸收、实践的话,在长期内大概率会对人生产生正面的影响。

Pingbacks

Pingbacks已打开。

Trackbacks

引用地址

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