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归档:杂项

RSS feed of 杂项

最后更新于 .

韩寒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在公路上)我开得很慢,因为要我开快车是要付我工资的。

作为一名职业车手,有必要在公路上,展现自己的实力吗?

没有。

一个流浪汉对造火箭的科学家说,“你做火箭的材料不对”,但凡科学家反驳一句,流浪汉就赢了。

为什么会突然想聊这个话题呢?

是因为最近发现了几个现象:

  1. 两位同事,因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在线上和线下都争论了蛮久,最后谁都没有说服对方,不了了之
  2. 自己在线上和线下与人争论的情况越来越少,甚至于基本没有了

我忍不住在想,这种争论真的有意义吗?

且不说这种争论大概率没有结果,即便真的有了结果,自己赢了,能够带来什么好处呢?

会带给你钱吗?

会给你尊重吗?

会给你荣誉吗?

什么也没有对吧?除了一点点的可怜的自尊心?😂

所以回到一开始韩寒和火箭科学家的故事,当真理掌握在某个人手上时,争论是没有任何必要的。

你之所以需要争论,就是因为你和对方,是同一个级别上的对手。

当然,也并非说所有的争论都没有价值,我只是针对我们日常争论的大多数:意气之争。

而如果,是符合下面条件的争论,我则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1. 争论的目标是为了给自己争取切实利益

    比如金钱、权利等等,即使目标庸俗,但总算是有所求。

  2. 争论的目标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探寻真理

    这种情况下,无论谁赢谁输已经不重要,等真理被发现时 ...

最后更新于 .

亢龙有悔

过犹不及

凡事太尽,缘份势必早尽

否极泰来

中庸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类似的话,在中文中,可以找出一大堆来。

年少的时候,对于类似的这种论断总是很反感,认为持有此类思想人的,是非不分,黑白不明。

那时候,总以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看电视的时候,喜欢先给剧中人物划分阵营:这是好人,那是坏人。

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才逐渐想明白:

哪有什么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

一切都在于:度。

所谓的度,正是曾仕强老师在讲中国式管理时,经常强调的一个词:合理。

一味的追求某种结果,只会导致最终过犹不及、事与愿违。

而度的把握,又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各有不同。

想通了这一点,对于我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很大。

当下属提出技术方案时,我不会因为与我内心期望的方案不一致就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耐心的等待对方讲完,再做深入讨论。

为什么?

因为既然没有绝对的最优解,就代表每个解决方案都存在自己的优劣,而我们要选择的,只是当下我们更看重哪一部份而已。

正因为世间一切都是变化的,因此当下的最优解也必然是变化的 ...

最后更新于 .

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人可能会变得越包容,比如我自己。

但这种包容,可能会包含两个层面:

  1. 对某些人、某些事,不赞同,也不反对,尊重个人选择。
  2. 发生在别人身上无所谓,发生在自己或者家人身上,就强烈反对。

举例来说,纹身。

主观上来讲,我对纹身没有什么好感,可能因为小时候看黑社会电影,里面的大哥小弟总是花花绿绿的大片纹身,给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但是,知识可以让人成长与开化,于是我懂得了:

不要仅通过标签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参看:泛滥成灾的标签化

纹身的不一定是坏人,不纹身也不一定就是好人。

当我的好朋友去纹身了,我不会因为他多了一个纹身,就认为他变了。

而一个新朋友,如果我发现有纹身,也愿意多花点时间去深入了解,不会一棒子打死。

但你如果问我,我自己会去纹身吗?

我可以斩钉截铁的告诉你,我不会。

我会容忍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去纹身吗?

绝对不允许。

这看起来是否有点矛盾?

不,一点都不矛盾。

因为,人,在这个社会,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生活中普遍的规则是什么?公序良俗。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化,有些规则会被认为是荒谬的,需要被更改的。

但是 ...

最后更新于 .

年前有一天老师发微信联系我,说学校想填写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就想到了我,然后问我是不是还在自己做公司,有没有拿到什么政府的奖项之类的。

我想了下,直白的回复了自己已经重新去打工了,也没有拿到什么政府的奖项。

老师又问了下我,那在新公司怎样,有没有当个领导啥的?

我说,没呢,就普通一个打工仔。

后来,我就在反思这件事情。

你会向别人承认自己的平凡与弱小吗?

你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与看法吗?

很久之前,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关于“小世界”的描述。

原文我记不住了,大意如下:

信息爆炸的时代下,你所接触的很多信息,包括目标、成就、焦虑等等,都是虚幻的。

而当你回到家里,陪你自己孩子玩耍,做那些生活中最不起眼的小事,在这个小世界里,你才是真实的。

这就是我想说的小世界,是能够反映你最真实的感受的地方。

珍惜并保护好自己的小世界。

最后更新于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开始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周末的时候,我单独带儿子出去玩一天。(儿子8岁)

比如昨天,我们去吃了烤肉,体验了几台车,去游戏机厅玩了几把游戏。

儿子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晚上的时候,和老婆聊起白天发生的事情,感觉意犹未尽。

这个时候老婆表达了和我相反的观点,她说她带儿子玩的时候,完全就是陪儿子玩,自己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乐趣。

毕竟男女的兴趣有区别的,可以理解。

不过这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1、缺乏兴趣,而单纯靠自制力维持的事情,是很难长久的。

我之所以喜欢陪儿子出去玩,是因为我自己也玩的很尽兴。

陪他玩并不是仅处于为人父母的职责,而同时还有我自己的乐趣。

而同时由于性别的一致性,我的兴趣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儿子的兴趣,最终志趣相投(臭味相投),更加增进了俩人一起玩的快乐。

在工作生活中亦是如此。

前几天还刚看过一篇文章《中国可能在经历一波“文艺复兴”》,其中一部份讲得就是在这个时代,兴趣与努力的关系。

我节选一段在此:

这个我也不懂,咱们并不是在这里宣扬一种生活方式,而是描述所见。不过我有个明显感触,你最终能不能胜出,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你是不是在享受你做的事。

这就是个互为因果的循环,你做某件事很擅长,做起来也不累,就能比别人走得远得多。积累了更多经验后,更加擅长。

这也是为啥这两年出现大量的学历很差却赚到大钱的网红,原因也不复杂 ...

最后更新于 .

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标签化。

倒不是说标签化完全不好,而是被过于滥用了。

这包括,通过部分人的行为给一群人贴上标签。

比如:

你们XX省的人都是YY。

又或者,将一群人的标签,贴在某个人身上。

比如:

你是XX星座啊,那你一定YY吧。

这些还只是外界给自身贴上标签,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有些人自己给自己贴上标签。

比如诞生了几十年,最近突然就爆火的MBTI[1]

一大群人在网上自称是I人还是E人。

人,真的可以简简单单的用一个字母代替吗?

其实我可以理解在信息泛滥的世界,人们迫切希望简化信息沟通的诉求。

在软件开发的领域里,降低项目的复杂度有两种常见的方法:

  1. 分解
  2. 抽象

标签化,可以说是典型的抽象结果。

举例来说,以下是“金毛”的抽象过程:

但同时,抽象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

抽象层次越低,普适性越低,越容易陷入细节。
抽象层次越高,普适性越高,但实用性会越差。

所以当我们将人,变成一个个的标签时,我们实际上将每个个体那些个性化的部分也一并丢弃了。

标签化的同时,一般也会伴随着经验主义,即大脑会下意识的反应:

如果A,就会B。

这可以有效的降低大脑的负担,但同时也会导致我们做出大量错误的判断。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告诫过我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

最后更新于 .

什么是奶头乐?

当你工作了一天回到家,疲惫的身躯连一厘米都不想移动,而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只是滑动食指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可以无限的期待下一个到来的是什么惊喜。

而那之后,系统会学习你的喜好,越来越精准的推送你偏好的内容,直到最终自己被自己困在信息茧房里。

因为奶头乐,几年前,我便卸载了今日头条,再后来,我卸载了抖音。

而如今,奶头乐已经无处不在,B站、汽车之家这些我最喜欢逛的地方,也未能幸免。

然而生活在信息时代,一方面是信息的大爆炸,另一方面,如果完全不接收信息,人会很容易跟这个时代脱节。

这也是奶头乐的可怕之处之一:

你痛恨我,但又离不开我。

所以从2022年开始,我觉得我需要做点什么。

我想到了在互联网被完全割裂为信息孤岛之前的那个年代,那个博客丛生的黄金时代。

那是一个人人可以自主选择关注什么,而不是被动被系统推荐什么的时代。

我想到了RSS。

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寻找,我很庆幸在这个时代还有人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他们做出了开源免费的RSS客户端。

他们还在坚持着更新自己的内容,存放于自己的独立站点上。

这个时代需要有人顶着时代的洪流逆流而上,只为给人们多一个选择。

这也是我最近频繁更新博客的原因,我希望我能成为这其中的一份子,也希望我能尽量坚持下去。

文末我会放上我订阅的RSS内容,大家有兴趣可以随意取之。

除了RSS外,还有一个平台也能近似满足需求,那就是公众号。

虽说公众号底部还是有一些推荐的内容,但是目前其主要的运作方式还是靠读者主动关注公众号来获取内容的。

我想这也算是RSS在这个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吧,但不要忘记,公众号毕竟还是中心化的方式在运作 ...

最后更新于 .

年前多请了几天假回老家过年,趁着这几天不忙,今天带媳妇去电影院看场电影。

自从有了娃之后,基本没啥机会两人单独去看电影,也就只能趁回老家时让老人帮忙带一天,才能偶尔有点偷闲的机会。

这几天评分高的电影不多,《年会不能停》算是其中口碑不错的,所以就选它了。

看完主要几个感受吧:

  1. 电影真的不错,算是少见的佳作了。

    立意优秀,紧跟时事,笑点、催泪、讽刺等元素都集齐了。

    并且导演明显是做足了功课的,其对互联网大厂的运作体制了解之深入,很多内容都让人会心一笑。

    电影里面职级k序列明显致敬了p序列,而关于马杰的英文名那段,就差报身份证号了,😂。

  2. 大鹏演的电影越来越好了。

    从《屌丝男士》背负抄袭指责开始,到《煎饼侠》口碑滑铁卢,再到后来的《缝纫机乐队》开始走出低谷,再到今天的《年会不能停》口碑票房双丰收。

    我确实看到了一个演员的自我成长和突破。

    这一点让我极其感动。

  3. 裁员那段,特别的真实。

    没有经历过大裁员的人可能无法感同身受,而亲身经历过的人,当在电影中看到订满的会议室,以及HR与被裁员工1-1的沟通,那些已经模糊的回忆开始不受控制的攻击我。

    一个高层会议上裁员60%的数字,实际影响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几千人的人生以及其背后的家庭。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一部电影又能改变得了什么?

我当然也知道。

只是在看到电影结尾 ...

最后更新于 .

说是最近这段时间,但仔细想想,其实部分书籍/课程也横跨了几年的时间了。

我就直接罗列在这里,同时进行评价吧。

管理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课程
    这套视频课程对我的管理理念影响极大,包括以人为本、活在未来、内方外圆等等理念,至今都非常深刻。
    由于是视频课程,所以我基本都是在上下班开车的途中通过收听完成学习,前前后后一共花了2年半的时间,应该是我目前为止历时最长的课程了。

  • 权力与领导(第五版)(Level Three Leadership - Getting Below the Surface)
    钻石领导模型非常简洁有效,进行管理工作时很适合用来分解和抽象。
    之前看的中文版,但是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否看完了,之后看要不要补一下英文版。

  • 领导梯队(The Leadership Pipeline)
    英文版非常优秀,对于管理提供了更高更广泛的视角,从一线管理到CEO,从公司内部到外部,全都涵盖在内。
    对于高于自己当前职位的管理层级,虽然没有机会实操,但是能够了解其工作内容和理念也是很有用的。

    注意:
    中文版非常垃圾,非常非常非常垃圾。各种翻译错漏,导致无法理解,千万不要浪费时间去看。
    我是读中文版读了一半,发现实在是受不了了,又去接着读英文版,最后又回头把读过的中文部分换成英文再读一遍,导致前前后后花了接近2个月才看完。
    另外 ...

最后更新于 .

幸福感

上一篇文章写了关于物质追求。

后来我按照得到的结论去实践了一下,在公司换了新的4k显示器,买了苹果的Magic Pad,家里电脑升级了鼠标。

然后我发现,我居然有了下班后多留在公司一会的冲动。

这些东西加起来也没到3000块钱,但是与其带来的幸福感来说,已经是物超所值了。

我后来在想,人生如果能放下某些东西,比如不要去追求大房子、豪车、名包,只是去提升日常生活的体验的话,似乎也是花不了多少钱的。

而这些日常生活的体验提升,由于其使用频率更高,所以很可能带来的幸福感也会更多。

另外,上一篇文章中有一个观点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即关于公司办公显示器的使用频率。

之前我认为其不值得购买的原因是,因为我经常去会议室办公,办公桌上的显示器使用频率很低。

然而事实证明,其实不是因为我不需要大显示器办公,所以我才喜欢去会议室办公;而是因为原本公司配置的1080p显示器使用体验太过糟糕,所以我才不想用它。

而当我换上新的显示器之后,我就自然而然的发现很多工作用大屏显示器处理起来会舒服很多。

最终我发现自己去会议室办公的频率低了很多,而很多时间都愿意坐在办公桌上处理事情。

可见,使用频次本身,可能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要注意甄别。

其实,这也引向我想聊的另外一个话题。

想象不到的好

有些东西的好,叫你不知道它有多好。

有钱就一定快乐吗?错,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听起来是一句玩笑话,但其实是相当有道理的。

有些东西,你没有体验过,那就永远不会知道,原来它可以做到这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