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归档:杂项

RSS feed of 杂项

最后更新于 .

什么是奶头乐?

当你工作了一天回到家,疲惫的身躯连一厘米都不想移动,而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只是滑动食指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可以无限的期待下一个到来的是什么惊喜。

而那之后,系统会学习你的喜好,越来越精准的推送你偏好的内容,直到最终自己被自己困在信息茧房里。

因为奶头乐,几年前,我便卸载了今日头条,再后来,我卸载了抖音。

而如今,奶头乐已经无处不在,B站、汽车之家这些我最喜欢逛的地方,也未能幸免。

然而生活在信息时代,一方面是信息的大爆炸,另一方面,如果完全不接收信息,人会很容易跟这个时代脱节。

这也是奶头乐的可怕之处之一:

你痛恨我,但又离不开我。

所以从2022年开始,我觉得我需要做点什么。

我想到了在互联网被完全割裂为信息孤岛之前的那个年代,那个博客丛生的黄金时代。

那是一个人人可以自主选择关注什么,而不是被动被系统推荐什么的时代。

我想到了RSS。

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寻找,我很庆幸在这个时代还有人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他们做出了开源免费的RSS客户端。

他们还在坚持着更新自己的内容,存放于自己的独立站点上。

这个时代需要有人顶着时代的洪流逆流而上,只为给人们多一个选择。

这也是我最近频繁更新博客的原因,我希望我能成为这其中的一份子,也希望我能尽量坚持下去。

文末我会放上我订阅的RSS内容,大家有兴趣可以随意取之。

除了RSS外,还有一个平台也能近似满足需求,那就是公众号。

虽说公众号底部还是有一些推荐的内容,但是目前其主要的运作方式还是靠读者主动关注公众号来获取内容的。

我想这也算是RSS在这个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吧,但不要忘记,公众号毕竟还是中心化的方式在运作 ...

最后更新于 .

年前多请了几天假回老家过年,趁着这几天不忙,今天带媳妇去电影院看场电影。

自从有了娃之后,基本没啥机会两人单独去看电影,也就只能趁回老家时让老人帮忙带一天,才能偶尔有点偷闲的机会。

这几天评分高的电影不多,《年会不能停》算是其中口碑不错的,所以就选它了。

看完主要几个感受吧:

  1. 电影真的不错,算是少见的佳作了。

    立意优秀,紧跟时事,笑点、催泪、讽刺等元素都集齐了。

    并且导演明显是做足了功课的,其对互联网大厂的运作体制了解之深入,很多内容都让人会心一笑。

    电影里面职级k序列明显致敬了p序列,而关于马杰的英文名那段,就差报身份证号了,😂。

  2. 大鹏演的电影越来越好了。

    从《屌丝男士》背负抄袭指责开始,到《煎饼侠》口碑滑铁卢,再到后来的《缝纫机乐队》开始走出低谷,再到今天的《年会不能停》口碑票房双丰收。

    我确实看到了一个演员的自我成长和突破。

    这一点让我极其感动。

  3. 裁员那段,特别的真实。

    没有经历过大裁员的人可能无法感同身受,而亲身经历过的人,当在电影中看到订满的会议室,以及HR与被裁员工1-1的沟通,那些已经模糊的回忆开始不受控制的攻击我。

    一个高层会议上裁员60%的数字,实际影响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几千人的人生以及其背后的家庭。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一部电影又能改变得了什么?

我当然也知道。

只是在看到电影结尾 ...

最后更新于 .

说是最近这段时间,但仔细想想,其实部分书籍/课程也横跨了几年的时间了。

我就直接罗列在这里,同时进行评价吧。

管理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课程
    这套视频课程对我的管理理念影响极大,包括以人为本、活在未来、内方外圆等等理念,至今都非常深刻。
    由于是视频课程,所以我基本都是在上下班开车的途中通过收听完成学习,前前后后一共花了2年半的时间,应该是我目前为止历时最长的课程了。

  • 权力与领导(第五版)(Level Three Leadership - Getting Below the Surface)
    钻石领导模型非常简洁有效,进行管理工作时很适合用来分解和抽象。
    之前看的中文版,但是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否看完了,之后看要不要补一下英文版。

  • 领导梯队(The Leadership Pipeline)
    英文版非常优秀,对于管理提供了更高更广泛的视角,从一线管理到CEO,从公司内部到外部,全都涵盖在内。
    对于高于自己当前职位的管理层级,虽然没有机会实操,但是能够了解其工作内容和理念也是很有用的。

    注意:
    中文版非常垃圾,非常非常非常垃圾。各种翻译错漏,导致无法理解,千万不要浪费时间去看。
    我是读中文版读了一半,发现实在是受不了了,又去接着读英文版,最后又回头把读过的中文部分换成英文再读一遍,导致前前后后花了接近2个月才看完。
    另外 ...

最后更新于 .

幸福感

上一篇文章写了关于物质追求。

后来我按照得到的结论去实践了一下,在公司换了新的4k显示器,买了苹果的Magic Pad,家里电脑升级了鼠标。

然后我发现,我居然有了下班后多留在公司一会的冲动。

这些东西加起来也没到3000块钱,但是与其带来的幸福感来说,已经是物超所值了。

我后来在想,人生如果能放下某些东西,比如不要去追求大房子、豪车、名包,只是去提升日常生活的体验的话,似乎也是花不了多少钱的。

而这些日常生活的体验提升,由于其使用频率更高,所以很可能带来的幸福感也会更多。

另外,上一篇文章中有一个观点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即关于公司办公显示器的使用频率。

之前我认为其不值得购买的原因是,因为我经常去会议室办公,办公桌上的显示器使用频率很低。

然而事实证明,其实不是因为我不需要大显示器办公,所以我才喜欢去会议室办公;而是因为原本公司配置的1080p显示器使用体验太过糟糕,所以我才不想用它。

而当我换上新的显示器之后,我就自然而然的发现很多工作用大屏显示器处理起来会舒服很多。

最终我发现自己去会议室办公的频率低了很多,而很多时间都愿意坐在办公桌上处理事情。

可见,使用频次本身,可能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要注意甄别。

其实,这也引向我想聊的另外一个话题。

想象不到的好

有些东西的好,叫你不知道它有多好。

有钱就一定快乐吗?错,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听起来是一句玩笑话,但其实是相当有道理的。

有些东西,你没有体验过,那就永远不会知道,原来它可以做到这么好 ...

最后更新于 .

可能人到了30多岁的年纪,基本都会进入这样一个状态。

物质追求进入了瓶颈期。

不是没有物质追求,而是到达了瓶颈。

换房子太贵,不是当前的资金能负担的起的。

换车倒是不错,但是毕竟车落地就贬值,所以购买频次也不可能特别高。

手机、电脑基本都已经是顶配。

iPhone因为不玩游戏,这几年性能已经严重过剩,根本没有换的动力。

几年前买的Macbook Pro更是耐用的很,而且实在不行还有一台台式机作补充。

于是这几天,我总想着尝试去买点东西。

从办公用的显示器看到投影仪,从Steam Deck看到PSVR。

我发现很难说服自己入手。

也就是我很早以前就开始有的感觉:

为物所累

什么叫做为物所累?

就是你本来可以不必拥有的东西,你却拥有了。

而拥有这些东西,持续耗费着你的精力和时间。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养一台车,就要考虑其每年的保险、保养、停车费,年岁久了还要考虑年检。

即使不如车子这般麻烦的物件,起码也要定时维护,保证其能正常使用。

想想都觉得累。

所以后来我就在想,到底什么特质的物件会让我觉得累呢?

为什么当我只有一台车的时候,我并不会感觉为物所累?为什么拥有两台车时,就感觉特别难受呢?

今天我终于想明白了,关键点在于“使用频次”

只有当它的使用频次足够高时,它才能持续不断的让我感受到价值。

也只有当它的使用频次足够高时,我才不需要额外付出太多精力和时间来照看它,因为都已经在日常使用时无意中完成了 ...

最后更新于 .

其实关于女神节这个称谓,我很早就想聊一聊了。

3月8日,法定节日明明是妇女节,为什么要叫女神节?

更有甚者,我记得前几年还给3月9日单独搞了个叫做少女节的东西,意思就是少女不是妇女了呗?

我不太理解,妇女这个词,是多么晦气的词吗?搞得现在女性群体自己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妇女了?

毛爷爷可是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

我倒是没听说,毛爷爷说女神能顶半边天。

在我看来,把妇女一词视为洪水猛兽,而一定要换成更加光鲜亮丽的女神、少女,本身就有严重的物化女性之嫌。

所谓女神、少女其实都暗含了价值判断,即美女优于丑女,年轻女性优于年迈女性等。

作为女性,你真的希望别人通过这种判断标准来评价你吗?

你寒窗苦读数十载,努力学习工作提升自己,这些没有人关注;大家只关注你是美是丑,是年轻还是年老,你可愿意?

这还只是其一。

另外一点,曾仕强老师曾经特意讲过,就是关于广东这边对所有女性都叫靓女,所有男性都叫靓仔的现象。

所有人都是靓女靓仔,那就是没有靓女靓仔了嘛。

这种称谓看起来变得更好听了,但实际上不止毁了靓女靓仔这两个词,同时也在侮辱被叫的人。

为什么?

当你确实长得很漂亮的时候,别人叫你美女,你心安理得。

然而当你长的奇丑无比的时候,别人叫你美女,你心里肯定会想,这怕是在故意讽刺我吧?

其实说到底,现在这些所谓的女神节、少女节,不过是商家拿来做促销的噱头而已 ...

最后更新于 .

其实,关于读书是否有用这件事情,本身答案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有用

如果有亲戚朋友跟你吹嘘读书无用论的话,只需回怼一句,“那要不别让你孩子读书了呗”,即可让其闭嘴。

但是,这种回答还是有点以暴制暴的意思,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读了很多书,却没有很多成果的例子。

这让我有时候也不免怀疑,读那么多书,真的有用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问题本身搞清楚,即:

  1. 什么叫做有用?
  2. 多长时间起作用?

我们先来聊聊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做有用?”

大家都是凡夫俗子,就不去刻意拔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了。

我们且将有用狭义的定义如下:

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正向的改变。

再俗一点,就是你的日子过的更好了,钱包更鼓了,人更快乐幸福了。

这么一来,问题就变成了,“读书是否能提升我的生活质量呢?”

恐怕有点难以直接给出答案了。

我个人认为,这里面起码有几个因素值得考虑:

  1. 读什么书
  2. 读多少书
  3. 读书之后做什么

1. 读什么书

读什么书,说白了,就是选择的问题。

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也不止一次在博客中强调,选择大于努力。更可怕的是,如果选择错了,越努力,错的越多。

读言情小说是读书 ...

最后更新于 .

最近的状态不能算是特别好。

其实也不是因为最近下属离职的事情。

也说不好,可能只是个引子。

最近一段话很火,在好几个地方读到,包括上司最近也谈到过。

除了生病以外,你所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来给你的,而非真实存在。

-- 米兰•昆德拉

其实,我很早就想明白了这件事。

那些精神上的痛苦,基本都是来自于求而不得。

第一次深刻的理解“求而不得”这四个字,是读到一篇分析《天龙八部》的文章。

段誉不想习武、求而不得;
虚竹只想做小和尚,求而不得;
慕容复一心复国,求而不得;
乔峰想为大宋出力带领丐帮匡扶大宋,求而不得,萧峰之后想远离塞外和阿朱浪迹天涯,求而不得,孤身一人想回归故里不问世事,求而不得。

我知求而不得是痴妄,然而以自己当前的年纪,尚未到不惑之年,确实也无法做到心如止水。

况且,大好年华,如果就此无欲无求,似乎也太过暴殄天物。

你看,就是这样。

想要的太多,得到的太少。

老婆最近跟我说,其实周围的朋友,无论之前是创业的,还是在大厂一直打工的,抑或是中途跳槽的,最终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太多,算是殊途同归了。

我无法反驳,但却又心有不甘。

可能普通人的命运就是这样,努力的工作 ...

最后更新于 .

这几天被N+2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

碍于公司的政策,也不能在这里多说什么,但是又总觉得不吐不快,想要写点什么。

眼看的时间已经接近24点,距离睡觉时间还有不足半个小时。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自己确实比年轻时还是自律了些,起码可以做到0点30分之前睡觉,并且已经保持了几年。

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写代码一旦投入起来可以不管不顾的搞到4点多,第二天还要8点多起床继续上班。

当然如果运气好第二天是周末的话,就可以放心大胆的睡到12点,然后和老婆一起去吃早午饭。

其实还有更夸张的时候。

腾讯实习期间和herry一起住的时候,是睡到下午4点才起床觅食的。😂

想想时间过的真快啊,一转眼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

现在每天早上7点就要爬起来和他一起吃早饭,要是起的慢了还要被老婆骂不给儿子做个好榜样。

吃完饭准点出发去送儿子上学,一路说说笑笑,然后目送他消失在学校教学楼的拐角。

往回走的时候,就会想,可能一闭眼,一睁眼,儿子就长大了。

时间啊,真是足以彻底的改变一个人的一切。

想想当年自己都还是毛孩子的时候,压根就没法想象自己能当爸爸,该怎么当爸爸。

然而,现在却已经是既定的事实。

人是会变的。

我在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喝同学给的咖啡,速溶的,大晚上12点多。

然后那晚上我就没睡着。

我已经忘了我的脑子当时是怎么想的,乃至于我要在半夜12点喝咖啡了。

不过从那之后,我就正式开启了我的咖啡之旅。

不知道是因为后来喝的多了,还是因为从小跟着爷爷喝绿茶锻炼出来的抗性,我对于咖啡的提神效果彻底免疫了。

后来了解到了星巴克,就一直喝拿铁,并且坚持了很多年。

曾经也尝试过别的口味 ...

最后更新于 .

ChatGPT最近可以算是火出天际了。

可能是因为互联网行业太久没有新东西了,导致似乎所有人都想趁这波热度分一杯羹。

有卖号的,有包装个app收订阅费的,也有用AI写故事赚稿费的。

其实想想也可以理解,毕竟鼓吹了多年的区块链、元宇宙一直没有什么直接落地的产品,这次ChatGPT这么大动静,难免不让人不心动。

说说我自己对于ChatGPT或者说AI的理解吧。

这几天我一直尝试在使用ChatGPT解决我工作中的问题。

举例来说:

上下级关系是否是同事关系?

这些以前我都是用搜索引擎来检索,然后反复对比核查的内容,现在AI都可以直接告诉我答案,并且比搜索引擎更加准确。

就拿刚刚的问题来说,大家可以用Google搜一下,相信你是很难找到明确的回答的。

但是ChatGPT明确的给出了答案,并且还给出了原因。

image-20230217233938958

是不是非常的方便呢?

其实除此之外,我还尝试了很多能力,比如生成周报中每周思考,效果也是很好。如果你和他多聊一会,让他多一些上下文的话,他甚至会在思考中加入你之前跟他聊的内容,看起来更像你真人的风格。

但是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前段时间有研究学者在呼吁的问题:

过度依赖AI可能会导致人类降智。

Google搜索虽然提供了搜索结果,但是还是需要人脑进一步的筛选,对比,检查等,所以其实对于人类知识与智慧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AI则直接给出了结果。

这就像我们在做人才培养的时候,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对方自己找到答案,还是直接丢给他答案让他照着做。

这其中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认AI的作用,尤其是即使你否认也没有用了。

这就跟当年计算机横空出世,人脑的计算速度就是再也比不过电脑一样。

我认为在未来:

AI将成为第一生产力工具 ...